从乡村到城市,他们与父母天各一方。云霄大地广袤乡村到底有多少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长期以来,一直缺乏详实准确的数据,也让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帮助难以精准有效。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从摸底排查工作做起。今年秋季,云霄县教育局专门下发文件,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组织教育系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54321活动,同时在全县各学校开展地毯式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这是该县教育部门首次全面大规模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
本次排查对象为: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在汇总农村留守儿童数据时,按照0—5周岁、6(含)—13周岁、14(含)—16周岁三个年龄阶段划分。不满十六周岁农村留守儿童年龄计算时间截止为2016年7月31日。
本次排查的内容为:农村留守儿童出生日期、性别、民族、就学、户口登记、公民身份证号码、身体状况、居住地址、寄宿情况等基本信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父母务工地点、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受委托监护人基本情况、村(居)民委员会联系人;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户籍人口中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数量。
“留守儿童大摸底”,犹如一场健康体检,是对留守儿童现象的一次深度体检,看看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看看他们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据悉,此次排查工作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统计,更有留守儿童父母在何地务工、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监护类型、家庭收入来源等更详细的信息,共计43处空栏需要填写。“和之前做过的农村留守儿童统计相比,此次摸排内容更加全面细致,对以往数据查漏补缺,数据更科学,档案更健全,服务更周到。”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摸底活动中,按照“乡(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要求,以村民小组、幼儿园和中小学为单位建立了摸底信息台账,一人一表进行建档立卡,农村留守儿童见面率、村(居)民委员会入户率达100%,《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由父母或者委托监护人确认,确保“一个都不能少”。9月20日第一轮调查数据将由各校如实上报,由县教育局统一收集并进行大数据处理。根据这次摸底调查情况,进一步完善云霄县留守儿童摸底排查数据采集系统,着手建立数据详实、动态更新的关爱保护信息管理平台,纵向贯通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横向联接民政、教育、卫计、公安等单位,为信息共享、协同办公提供技术支撑。
只有对留守儿童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精准帮扶才有制度性落实的可能。儿童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由于在成长关键期缺少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在生活上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安全、学业和品行方面极易出现问题和偏差,并由此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云霄县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精准识别机制,开展摸底排查,精准采集数据信息,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和帮扶台账,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全县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摸底排查将为政府和社会力量介入创造条件,有利于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底数搞清之后,相应的社会管理也该转变思路,从以往的管控转向服务的抵达,让孩子们能得到精准帮扶。据介绍,云霄将坚持“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源头预防”原则,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落实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属地职责,强化民政、教育等部门监督指导职责,构建“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关爱保护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的工作机制,建设集发现报告、任务转介、关爱服务、救助保护、持续跟踪为一体的工作平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包括强化家庭保护、属地保护职责、救助保护、教育保护、司法保护及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社会力量关爱帮扶作用、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等方面内容。云霄县将强化动态管理,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家庭情况进行评估,村(居)民委员会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报告制度,通过定期进行家访,新增农村留守儿童及时更新台账和工作平台,父母外出返乡的实行退出制度;建设云霄县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信息管理平台,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源头预防机制,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城待遇,开展留守儿童家庭脱贫帮扶行动。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这些台账应对应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而不是一堆数字;需要对应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而不只是“等因奉此”的公文转呈。准备怎么帮扶、帮扶了哪些具体的人、有无具体责任到人等,也该有清晰可查的清单和台账。
央视曾报道称,现在中国有7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2000万生活在贫困线下,1300万没有获得户籍登记。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半数,比例高达56.17%。
全国妇联研究报告显示,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有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2014年一份调查数据显示,49.2%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曾有公益组织报告指出,2015年全年媒体公开曝光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例340起,平均每天曝光0.95起。2014年同期,全年被媒体曝光的案件数量高达503起,每天曝光1.38起。
仅在2015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悲剧的一次次上演,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命运和困境的深深关切和担忧。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安全隐患多,易受伤害。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生活习惯差,发育不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农村“留守儿童”,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良好道德缺失,习惯养成差。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其积极意义在于: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举措;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特殊群体,必须特别关爱,这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培育新型农民。现在的留守儿童,将来大部分都是新型农民的后备军和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如果现在得不到关爱,将来就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担当不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从源头上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解决社会对农民工歧视问题的必要措施。
解决留守儿童困境,摸清人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在一起。在城市有机会,故乡也回得去,留守儿童的困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给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孩子一个可预期的未来,社会才有未来。有什么样的青春一代,才会有什么样的现代化。而对留守儿童摸底,迈出了“精准帮扶”的重要一步,而当帮扶精准到位了,留守儿童乃至社会的未来也会更加澄明。
或许,留守儿童总量的准确性目前并不是最重要,因为留守儿童数量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需要更为准确的调查,比如他们的总体生存状况、教育发展、职业去向等,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个体的微观调查和相关数据,需要精确掌握、烂熟于心。毕竟精准帮扶需要落实到个体,对个体的情况掌握,既是总体数据的基础,更是精准帮扶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做好相关情况调查,让大数据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让准确的微观数据为具体精准帮扶措施服务,让“制度性孤儿”成为社会“共同的孩子”,是当下求解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的基本切口。(云霄县教育局:张瑞勇 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