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漳州文明网,今天是
搜索 | 中国文明网主站 | 返回首页
热点聚焦
主题活动
向国旗敬礼
jwm_txxd2017_s.jpg
QQ截图20170609103750_编辑.jpg
jwm_mdsn17_s.jpg
jwm_qm17_s.jpg
jwm_cwmly_s.jpg
jwm_xxlf_s.jpg
jwm_bxgs_s.jpg
jwm_wmxx_s.jpg
jwm_ddmfw_s.jpg
jwm_jyfx201604_s.jpg
jwm_zq2016_s.jpg
jwm_hszy_s.jpg
jwm_61etj_s.jpg
jwm_dwms_s.jpg
jwm_sjds_s.jpg
jwm_lfxd_s.jpg
jwm_yxms_s.jpg
jwm_jyfx_s.jpg
jwm_ddmf_s.jpg
jwm_sjly_s.jpg
jwm_cyjz_s.jpg
jwm_bnkz_s.jpg
qgwm_s.jpg
jwm_dyzh_s.jpg
jwm_wmjt_s.jpg
jwm_wmly_s.jpg
jwm_qmjr_s.jpg
wmcs_s.jpg
jwm_cjms_s.jpg
 
因村制宜打造美丽乡村 龙文区乡村“颜值”不断在刷新!
【 来源:漳州文明网 发布于:2020-01-07 15:53 】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近年来,沿着党的十九大指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区因村制宜,突出特点,持续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宜居乡村建设,先后孕育出了洛滨、内林、口社等一批环境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富美新农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村居换“新装” 扮靓乡村新面貌

    驾车驶过新建的国省干线联六线科坑段,有一片白墙红瓦的联排“别墅”排布均匀,19套崭新的闽南现代风格建筑,在周遭民房的簇拥下,显得尤为“与众不同”。这是龙文区去年启动的科坑山后新村建设项目,该项目目前已完成主体验收,春节后将启动选房。

山后新村

    “改造完成后,排水问题解决了,卫生环境也变好了。”今年60岁的朝阳街道科坑社区山后自然村村民郑添和感慨道。据他回忆,改造前,该片区大部分是一些危旧房屋和猪圈牛圈,由于处于全村的低洼地带,一到下雨天,便泥土四溢,污水横流。每逢大雨天气,泥水混合着家畜粪便的味道,极其难闻,困扰周边居民。

    去年5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项目之一,山后新村项目建设拉开帷幕。该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4168.45m2,建筑总面积4680m2,总投资约2000多万元,共分三期进行施工建设。其中,一期投资约600万元,主要用于征迁范围内涉及的老旧住宅、猪圈、牛圈等建筑物,以及其他有土地权证的住宅征迁及安置;二期投资约200万元,主要用于周边环境整治、山后大塘清理及休闲凉亭、停车场、老人活动区建设等,目前已处于施工扫尾阶段;三期投资约1200万元,主要用于新农村规划建设,项目共计建设房屋19套,建筑层数2.5层。

    “我们街道今年总投入约6500万元,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致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标杆村。”朝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亚顺介绍。

    如果说山后新村的改造建设是轰轰烈烈的,那么在与其一江之隔的郭坑镇口社村发生的变化,则平添了几分“润物无声”的意味。

沉积已久的垃圾慢慢清理出去了,过去随处可见的断壁残垣现已难觅踪影,村中道路越来越宽敞,房子越来越漂亮,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庭院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美丽的3D墙体画绘出新农村的蓬勃生机……在郭坑镇口社村村民林主松看来,村子里每天发生的变化既是“不知不觉”,又是“翻天覆地”的。“春节临近,很多外出打工的亲戚朋友回来后,都说村子里变化太大,都快不认识了!”林主松笑着调侃。

   自“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口社村先后开展了村庄外立面整治、“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整治、污水处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四行动”等,目前,全村雨污水管网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绿化美化工作成效显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居住环境改善了,村民们的心里也美了。更令他们兴奋的是,目前正处于筹备阶段的郭坑第二中心幼儿园也将建在该村。该幼儿园实际用地面积3962.97㎡,建成后将可容纳12个班的幼儿就读。不日,周边村民“家门口读公办园”的美好愿景将从梦想照进现实。

 

    资产再盘活 闲置校舍焕生机

    “看着原先破败的小学校舍人气重新热闹起来,我打心底里觉得高兴!”每天清晨,年逾古稀之年的黄进山都要到离家不远处的桥头小学旧址逛一逛。在桥头村,黄进山是人人尊重的“老书记”,虽已退休多年,却仍发挥余热,关心村里的一草一木。

    对于桥头小学,黄进山有着特殊的感情。1994年,为了修建一座村里人自己的小学,时任桥头村党支部书记的黄进山发动村民自发捐献,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筹资建成了建筑总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桥头小学。随后的十几年里,桥头小学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了“畅游书海”的广阔场所。后来,村里的孩子们集中到教育条件相对更好的朝阳中心小学就学,桥头小学校舍就此闲置。

    2019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当地政府投入约130万元,利用桥头小学旧校舍改造成农村幸福院和文化广场,幸福院内设有医疗健康室、棋牌室、健身室、餐厅、休息室、监控室,文化广场配套健身器材、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目前,桥头幸福院已基本完工,陆续投入使用,文化广场也将于年后完工投用。“以后,不论刮风下雨,村里的老人都有地方活动喽!”黄进山高兴地说。

    盘活闲置资源,让原本“荒废”的公共资产再次焕发生机,这样的做法在龙文随处可见。

    在位于九十九湾沿岸的书厅村下尾李社石敢当公园里,平坦的园路蜿蜒于公园内,大型的乔木、灌木丛生,不远处的四角双重檐亭古朴而自然。

    “别看这里现在是有模有样的文化公园,以前可是一片荒地,村民在这里养猪,往九十九湾排污,又脏又臭,根本没人愿意来。”村民王占文告诉小V。

    如今,王占文还是石敢当公园边上的朝阳街道淳风堂和“忆初”文化馆的管理员。据他介绍,这个文化园的前身也是一个大型的养猪场,2017年,当地政府结合九十九湾征迁,花费100多万元将这个大型遗留建筑物改建成为占地1500平方米的党建文化园、民俗文化馆。目前,文化园主要由淳风堂、综合图书馆和“忆初”文化馆组成。其中,“忆初”文化馆收集着上千件民俗物件。

    荒地变身公园,养猪场成了文化馆。闲置资产的再利用,不仅提升了“颜值”,美化了周边环境,还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切实提升了九十九湾文化内涵。

   

    文旅融合 古村注入“新活力”

    作为九龙江北溪流入九十九湾的第一个村落,自上个世纪40年代起,朝阳街道登科社区内林自然村便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九十九湾商业繁华之源头。当年,满载“鱼米之乡”丰盛农产品的船只就是从这里始发,沿着九十九湾,穿越沿线村庄,直奔石码、海澄、港尾,乃至厦门。当时的内林码头,每天船来船往,300米河道两岸尽是街道、公园、店面,极其热闹繁华,内林村因而又有九十九湾“第一村”的美誉。

内林村闽南古厝风貌

    随着时代的变迁,九十九湾水系日渐退化,通航停止,内林村风貌随之逐渐湮没,特色缺失,仅剩古街沿岸一座座闽南风格的古厝,依稀留下昔日繁华的斑驳记忆。

    如何尽可能恢复村庄风貌,同时擦亮九十九湾“颜值”?

    “要把内林老街传统文化与九十九湾闽南水乡建设发展规划相融合,突出‘闽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和风情。”日前,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造活动在内林古街核心区拉开帷幕。

    “内林古街核心区整治项目总投资约5800万元,主要对古街核心区16栋自建房建筑和4座清代古厝进行整治修缮,同时进行周边景观整治提升,力争还原保护古村风貌,恢复古街原有的历史韵味。”朝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王海金介绍。据悉,内林古街核心区整治项目总用地约3.4万平方米,整治长度约1公里,项目于今年11月动工。目前,项目涉及的1至10号民房已经完成屋顶改造和外墙粉刷,预计春节前可以完成屋面铺瓦和外墙贴砖,整体改造预计明年6月竣工。

    此次整治注重将历史文化遗存与景观建设紧密结合,保护利用文化遗存,恢复修缮传统老宅,有利于更好延长古村落、古厝寿命,传承古厝历史文化,为沿江景观长廊注入历史文化内涵。

“提升完成后,我们准备引进民宿、酒店、咖啡厅等休闲产业入驻,沿线修建景观凉亭、长廊等,并将整治提升后的内林古街作为今后九十九湾水上巴士的起点,让游客乘船穿梭于九十九湾间,感受九十九湾的历史变迁和闽南风情。”王海金告诉小V。

    下一步,龙文区还将按照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进一步规范九十九湾两侧滨水景观和绿化用地,提升沿线景观节点,恢复九十九湾沿线原有的闽南风貌及历史韵味,让生态与历史文化同时得到复兴,以优美环境和文化内涵吸引休闲产业入驻,让九十九湾沿线村庄再次绽放无穷无尽的魅力生机与文化神韵。(龙文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 福建省漳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制作维护:漳州市城视文明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