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长泰县长期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泰样板”

来源:闽南日报    2017-07-13 09:07:00   

  2014年,长泰县入选全国首批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三年来,该县通过探索标准化整治、产业转型、文化传承,打造出生态美、百姓富、文化兴、机制优的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成为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美丽标准”打造一村一景  

  长泰县长期从事美丽乡村建设的干部黄勇仕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该县先后启动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近几年的“回头看”发现,有些村庄的环境整治出现了反弹,而且各村的整治标准不一,进度和效果不平衡。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县有678个自然村,每年整治15个的话,按照以往的做法,全部整治完成还需要33年。”

  转机出现在2014年,该县确定了“标准化提升、全域式整治”的思路,制定完善综合通用基础标准、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治理、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文化传承、农村休闲旅游和农村基层组织等7大子体系的县级美丽乡村标准体系,将美丽乡村分为示范村、重点村和“扫盲”村三个档次,依据对应的标准同步推进整治提升工程。

  城关村是典型的城中村,以前水沟狭小堵塞,积水成污,路面破烂不堪,废旧猪舍、棚仔占用空间,臭味弥漫,在标准化的扫盲整治中,按照“拆彻底、扫干净、摆整齐、保畅通”的要求,实施“搬、拆、建、绿、整、改”六项措施,不仅“脏乱差”消失了,居民的菜地、房前屋后空地还被改造提升成小花园,成为县城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三年来,全县完成了全域化的“扫盲”行动,先后建成63个美丽乡村,打造11个观光级旅游示范村。其中,后坊村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山重村获评“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上蔡村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县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率达96.5%,82%村庄建有1处公园绿地,县镇村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

  产业转型铺就美丽“钱景”  

  “猪圈拆了,桉树砍了,石板材加工业也要关了,村民的收入会不会受影响呢?”在整治中,林墩江都村村干部连寿福也有过不少的担忧和顾虑。

  “改革就是为了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长泰县主要领导说,该县先后出台加快花卉产业发展、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农家乐和旅游民宿等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引导农民转产、转业、转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去年,江都村60多亩的百香果结出了首批硕果,引来不少游客前来观光采摘。连寿福豁然开朗,他高兴地说,“乡村美了,农田变景区,产品变礼品,生活更加有盼头了!”

  无独有偶,山重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文化等优势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全村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6000万元以上;古仓自然村种植了甜玉米、水果玉米和五彩玉米等1000多亩,在房前屋后、路旁桥边、田野花园等地展示玉米创意产品,开发一系列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年产值600多万元。

  百花齐放春满园,该县乡村“美丽产业”蓬勃发展。据了解,目前,全县拥有休闲农业企业51家、农家乐327家,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2.9万人,形成马洋溪“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龙津溪“一江两岸,七星拱月”、县城至岩溪3万亩花卉走廊等乡村旅游产业带,每年接待游客140多万人次。去年,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产值12.9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

  文化传承留住乡愁记忆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也是该县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标准”条件之一。长泰县主要领导介绍,在建设过程中,该县坚持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挖掘“闽南风、长泰味”文化元素,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和“气质”。

  走进岩溪镇珪后村,闽南古民居错落有致,家风祖训跃然墙上,处处散发着乡风古韵。“忠、义、孝、廉的珪塘文化,三公下水操、元宵点灯等传统民俗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珪后村党委书记叶高发说,珪后村有唐代庙宇、宋代宗祠、清代民国时期的民居近30座,通过维护修整楼仔厝、追远堂、赠公祠、叶文龙故居等十五处历史文化建筑,成立珪后村古民居古文迹整理编写小组,拍摄历史文化宣传片,让后人了解家乡历史,唤起乡愁。

  通过挖掘保护,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风光再现,形成一村一韵乡村特色。如,“古桥、古庙、古厝、古树、古琴”等“五古丰登”后坊村,“千年古村、千年古樟、千年民俗、千亩花海”等“四千美景”山重村,“慢客村、慢客园、慢客岛、慢客亭、慢客路”等“五慢生活”上蔡村和古香古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林溪村。(闽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