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漳州市“重走红军进漳路”大型采风活动综述

来源:漳州文明网    2019-11-05 09:15:00   

10月22日,漳州市启动“重走红军进漳路”采风活动。

  87年前,一个年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一支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从闽西到闽南,完成了一次史诗般的东征;87年后,一群年轻的干部、记者、学子、党史和文化工作者,手擎象征红军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红旗,循着红色足迹,共同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追寻。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之际,10月22日到10月27日,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漳州市首次举办的“重走红军进漳路”大型采风活动举行。6天行程,数百公里,横跨两个设区市8个县(市、区)20个采访点,采风团成员们循着红军进漳的路线,从龙岩到漳州,从长汀、小池到南靖、芗城、漳浦、龙海、平和、长泰等地,用镜头和笔触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和感人革命故事,全面展现漳州市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让革命历史照进现实,用革命精神启迪未来。

  一场思想洗礼 为了铭记和前行

  “为什么要重走红军进漳路?” 市文旅局青年干部林文成说,为了铭记初心,为了传承与前行。

  从闽西到闽南,采风团探“十字岭”上的烽火岁月,寻“靖和浦”里的号角峥嵘;观鹅吹顶,入红军楼,采风团一路向东,边走边看、边思边记,忆艰辛、悉困苦,敬仰、感动之情满溢心间。“特别是当我们看到战场遗址上保存完好的防御工事、炮台、碉堡,看到青苔石壁上的累累弹痕,看到展览馆里安静陈列的染血袖标、刺刀、水壶等红军旧物,心一次次地被揪疼。穿过80余年的烟云,再次面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我们泪流满面。”闽南日报社记者杨瑞动情地说。

  “红根(军)来,白根(军)去,苦桃子(日子)不出世(复返)。”当年的闽南语歌谣至今仍被老区人民传唱;“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勇敢坚强的贫苦工农,一起当红军去!”昔日的红色标语现在依然被悉心保护、视若珍宝,那滚烫的军民鱼水情在嘹亮的红歌声里、在一砖一瓦的浇筑中,被一代代人铭记、传承。“随着采风活动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明白,只有真正用脚步丈量苦难与辉煌、生与死的距离,才能更为清醒地认识到这部战争史诗的伟大,才能感怀当下、重拾初心,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馆长郑爱清说。

  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这场溯源之旅,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接受了一次难得的思想洗礼,完成了一次对党史、国史、军史的深入学习与实地体验。

88岁老人陈国生向采风团讲述红军进漳途中发生的考塘战斗。

  一次发现之旅 凝聚信仰与感悟

  深秋时节,龙岩新罗区考塘村的一座义塚静静地栖息在国道319线公路旁。原有70名无名红军烈士曾安葬于此,后来迁址筑墓于新罗区烈士陵园。无论是在考塘村,还是在烈士陵园,80多年来的每个清明,都会有当地群众自发前去扫墓祭拜,用质朴的方式缅怀英灵。当年,考塘战斗打开了东征漳州的大门,鹅吹顶上那一面红旗依然高高飘扬。采风团成员弯下腰,凝视石碑上的文字,一笔一画深深刻进每个人的心灵最深处。

  “走了这么多天,我们遇到过退休后坚持采访红军故事、编写红色书籍的志愿者,遇到过胡须花白但坚持25年为游客义务讲解红军故事的老人,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让红军精神穿越时空,一代代延伸下来。而如今,‘重走红军进漳路’的我们,应该要接过这些‘火种’,融合新的收获和感悟,助力红色故事传得更深更远。”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干部林绿说。

  参与采风的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二学生洪涵也深有感触:“我们渐渐发现,这些红色记忆不再只是存于书本上的形象、不再只是单纯的研究课题,而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对革命史迹的探寻与讲述,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经历这样的一场追寻,也让我们发现了最好的自己。”

  而在这场“发现之旅”里的“受益者”,远不止采风团的成员们。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号、中新网、福建日报、海峡导报、新浪、腾讯、今日头条等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及大型商业网站、新媒体平台纷纷对采风活动进行报道,提升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吸引广大读者、网友普遍关注,全网浏览量已超百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闽南日报》刊载了逾60篇(幅)图文新闻,生动讲述了采风团一路所见所感;闽南日报社“闽南TV”携手新华社现场云,全程以视频、图文等直播方式向网友报道活动盛况,观看总人数累计超过33万人次。

  无数读者、网友的留言与转发,让这场“发现之旅”、让这段充满信仰与感念的回忆,走向每个人心中,成为永不熄灭的火炬。

采风团走在红军曾经走过的小路上。

    一曲继往开来 筑梦新使命新征程

  在漳浦县南浦大厝,踩着“咯吱”作响的木质楼梯拾级而上,电台、行军箱、红军用品、“蔡协民与曾志居所”的竹制桌椅等老旧物件,在这座指挥部的旧址里,静静述说曾经风起云涌的红色岁月。透过三楼小窗向龙岭望去,仿佛仍能听见当年那响彻山野的冲锋号和机枪声。而登上大厝北面露台远眺,举目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万亩竹林早已远去了硝烟弥漫,变成如今老区人民致富的聚宝盆。

  “每年4月到10月是打竹笋的季节,村子里处处可见收成的繁忙场景,家家户户以种植竹笋致富奔小康。”南浦村委会主任林渊泉告诉采风团,依托红色文化,结合生态、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村子正在串珠成链、热火朝天发展,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属于过去,而新时代的长征路已经开启。昔日的红土地上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区群众正在为实现新时代“中国梦”而矢志奋斗。采风团成员们感慨地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如今的生活,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艰苦,但是,理想、奋斗与坚持,是长征精神传承给我们的信仰。(闽南日报 漳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