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点聚焦
![]() 主题活动
![]() |
文明评论:生态文明思想助推美好家园建设
【 来源:漳州文明网 发布于:2020-10-13 10:48 】
过去,汾河曾因污水直排、过度开发,导致水体污染严重,甚至出现断流。如今,汾河之水清如许,沧桑巨变怎样实现?记者日前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2020年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山西,沿着汾河上中下游,探究当地如何治水,使汾河重现清流。(2020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第07版) 据史料记载,汾河水资源曾经十分丰富。战国时有秦穆公“泛舟之役”;“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汉武帝乘坐楼船溯汾河而行;从隋唐到宋元,山西的粮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经汾河入黄河、渭河,运到长安等地,史称“万木下汾河”。但,由于开发过度、植被破坏、采砂排污,一段时间以来汾河“有河无水,有水皆污,遍体鳞伤”。 曾经有一个公益广告这样子说过“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那是对我们人类的最大警醒。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的关键。饮水安全是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亦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根本。“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大力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加大污水处理厂、河道底泥清淤工程、河道水环境集中治理等项目资金的投入,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加大污染排放治理力度。要加强对工业企业废水污染治理力度,监管部门对工业污染源企业进行常态化监管,加强现场监察和监测频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通过环保督察整改,指导督促各个地方政府举一反三,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同时,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注重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对违规企业要出重拳,严厉打击坚决惩处。 加强公民环保意识培养。将公德意识、环保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抓手,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要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河流自然就清澈见底了。(国网南靖县供电公司 谢榕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