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泉:半个世纪坚守手工乐器制作

来源:漳州文明网    2018-03-20 15:19:00   

  (郑文典 文/图)黄江泉是市区唯一会手工制作乐器的能工巧匠,今年72岁的他坚守这个老行当已经有半个世纪了。

走进芗城区巷口街道打锡巷霞仔巷32号,在一间约十来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木粉飞扬中,灯光下,黄江泉正在打磨手中的月琴手柄初坯。屋子里外四周挂满、堆满了制作乐器的机器、木料、竹子、各种乐器部件及成品,狭窄、零乱而简陋,这就是陪伴了老黄数十年的乐器小作坊。“制作手工乐器工序繁琐,利润不高,要耐得住艰辛和寂寞,现在习惯了,就坚持做下来。”黄江泉停下手中的活,娓娓道起自己的乐器人生。

1962年,市文化馆创办了民间艺人福利生产合作社(民艺社),当年,黄江泉进入民艺社,师从乐器制作名师林旦,学习并掌握了乐器制作技艺,不管是管弦类、打击类乐器,还是月琴、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箫、扬琴、木鱼、鼓,几乎所有的闽南民间乐器他都会做,就连西洋乐器如吉他、提琴等,他也制作过。当时,全国许多省市都销售他们做的乐器。1969年,黄江泉按政策要求到长泰县坂里公社坂新大队上山下乡,不久民艺社倒闭,手工乐器因此停止生产。1979年,黄江泉回城,在市人造板厂当工人,由于收入低,他便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里重操旧业,做起了乐器,坚持至今。黄江泉做的乐器,品种多、齐全,几乎什么都做,顾客要什么就做什么,品质又好,因此这些年老黄名声在外,只要想做乐器就得找他,甚至台湾人也慕名而来。虽然找上门来的顾客不少,但仅靠黄江泉一人也根本做不了那么多。他也曾招一些年青学徒来帮忙,但最终都因吃不了苦而放弃,有个安徽青年从网上慕名前来学习,结果只坚持了一周就走了。他的儿子也嫌做乐器清苦、赚不了钱,宁愿到外打工,坚决不学父亲的手艺。

“手工乐器漳州做得齐全的就只有我一人了。”黄江泉感叹说,一件乐器从选材到成品要经历切割、刨、凿、磨、粘、包皮、拉线、校音等十多道工序,其中仅打磨一道工序就要经过粗磨、细磨三四遍,工序繁琐不说,又工价低、销路少,因此利润空间不大,月收入最多也就3000多元而已。由于妻子没有退休金,这些年来,家庭就全靠黄江泉一人做乐器支撑起来,生活仅能解决温饱,过得十分清淡,这从他家里连件值钱的电器与摆设都没有就看得出来。如果不是家里挂满了各种乐器及部件,他家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现在儿子有了工作,他轻松了许多,也就断断续续地接些手工活,勉强把手工乐器制作这个老行当坚持传承了下来。“现在大多是做月琴、壳仔琴,都是以前的老顾客。”黄江泉低下头,继续手中的活。

小巷子,昏暗简陋的小作坊里,灯光照射出黄江泉埋头劳作的身影,有些沧桑、有些孤寂,黄江泉依旧一个人坚守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面对手工乐器制作手艺即将失传的未来,这条路还能走多远,他也不知道。“能做就坚持做吧,希望有人来传承,希望政府能重视,让民间老行当重获新生。”言语中,黄江泉有落寞,也有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