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似画中 文明新风扑面来

来源:闽南日报    2017-07-21 09:53:00   

——漳州市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综述

  美丽乡村似画中,文明新风扑面来。

  争创“星级文明户”、创建文明村镇、打造特色村庄、塑造文明新风、实施文化惠民……在广袤的龙江大地,一项项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宛如一阵阵春风,让一朵朵文明之花在乡间竞相绽放。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传统文化、强化文化阵地、建设美丽乡村等为着力点,坚持在农村“美丽”上做文章,在村民“文明”上下功夫,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的提升,为富美新漳州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道德支撑。目前,全市建成全国、省、市级文明村、镇共146个。其中全国文明村镇8个,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培育对象6个,省级文明村镇58个,市级文明村镇80个,文明村镇创建成效显著。

  先进思想引领文明乡风 

  傍晚,池塘边凉风习习,天宝镇过塘村道德主题农民公园里聚集了纳凉的村民。公园新设立的宣传栏上“图说价值观”“百姓故事”“韩氏家训”等板块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吸引了一些村民驻足浏览。

  “自从有了宣传栏,村民在公园内散步时,就能接受教育,好多道理慢慢就入人心了,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村党支部书记韩顺发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标准。近年来,我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灵魂,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农村陋习,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培育优良家风、培育新乡贤文化。

  村规民约“约”出好风气:广泛发动村民讨论修订的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的“土规定”“土口号”,形成百姓能明白、愿遵守的约定俗成。一条条关于勤劳致富、保护山林资源、维护社会治安、爱护环境卫生、抵制奢侈浪费等内容的村规民约,涵养了文明乡风。实施“移风易俗,治理农村社会风气突出问题”专项活动,扫除了不良势力滋生蔓延的土壤。

  “践行好家训”传递正能量:广泛开展“培养好家风”等活动,引导群众知家风、懂家风、重家风、晒家风、育家风,通过家风家训强化道德意识、传递正能量。

  群众争“星”创“星”热情高涨:五年来,全市共评选出市级十星文明户1000多户、五好文明家庭100多户、美德特色家庭2000多个,创建活动农户参与率达95%以上。

  培育乡贤文化涵育文明乡风:为发挥身边好人身边事的示范引领作用,组建了一支1600多人、村街全覆盖的乡贤队伍。乡贤们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促进了农村和谐、邻里和睦、家庭和美,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优良家风、乡风、民风的熏陶下,龙江大地涌现出了一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敬业奉献之星”,用他们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引领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

  文化惠民丰富精神生活 

  在九龙江畔“龙江风格”发源地洋西村,龙海打造以“龙江颂歌”为主题的西溪生态文化园,让游客在文化园休闲娱乐的同时,成为龙江精神的体验者和传播者。

  在骑龙山脚下,龙海利用旧齿轮厂厂房,因地制宜改建为农民戏馆和农民画馆,建成龙头文化公园,打造独具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

  “建设这样的文化园,为的就是让这些诞生于本土的龙海特色文化能够安家落户。两大文化园不仅成为传承本土文化的基地,更是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龙海市委宣传部领导表示。

  “不能富了口袋、贫了脑袋”,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近年来,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享受更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记住了乡愁、留住了根脉。

  “短板”补起来,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农村、把更多的项目放到农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县(市、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所有乡镇均建成综合文化站,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20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30多处,农家书屋实现村级全覆盖,文化共享更多地走进农村千家万户。

  “家底”传下来,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创作了一批富有乡土气息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记得住乡愁”非遗文化传承、古街区古村镇保护、地方戏曲振兴及“海丝”文化保护等行动,保护传承文化,在发展中延续文脉。我市的“保婴记”获全国优秀剧目奖,大鼓凉伞队入围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广泛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举办舞龙、大鼓凉伞表演、龙舟竞渡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让村镇群众打起鼓、敲起锣,弹起弦子、跳起舞。

  “平台”搭起来,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开展“非遗”进农村,让传统民间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举办海峡两岸城隍文化节、海峡两岸关帝信俗文化交流、海峡两岸歌仔戏(芗剧)暨邵江海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密切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每年送戏下乡300多场、放映公益电影2800多场,各类演出、展览等文化活动1000多场次。首届月港彩灯庙会文化节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游客突破20万人次,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坐享“文化盛宴”。

  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家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夏日,来到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后坊村,身临其境,如同进入陶渊明笔下让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暂别城市喧嚣,获得一份山村特有的恬淡与宁静。

  后坊村是福建宜居环境建设行动中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它把全村作为景区、公园来规划建设,通过面上整治、细节修饰、局部点缀,最大限度地保留乡土气息、田园格调、农家风情和闽南文化。在这里,古树、古桥、古厝、古庙、古琴更是被概括为“五古丰登”,成为后坊村独特的乡村风情风貌品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生态家园,构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物质载体。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各地农村从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入手,积极推行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改造提升乡镇垃圾处理设施,推进乡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目前,我市大部分县(市、区)农村生活垃圾均按“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县)统一处理”的方式,纳入城市或县垃圾处理场进行有效处理,实现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全市120个乡镇、街道中,有82个按实现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处理,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覆盖比例进一步提高。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三抓三比、十项竞赛”活动的重要内容,切实为民办好实事。目前,全市累计有401个村列入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新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276个、新建污水管网长度341公里、硬化村道长度662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建设12条美丽乡村景观带、45个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2个乡镇建成人工湿地,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美丽乡村有特色才有“精气神”。我市致力展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古村新貌,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注重因地制宜,以旅游专业村、特色产业村为重点,打造出80多个特色美丽乡村典型,有6个村入选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长泰县后坊村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华安大地村、长泰后坊村、平和高寨村、诏安南门村等4个村被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漳浦县轧内村、南靖县坪埔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文化村”。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满园春。放眼龙江大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一股社会新风,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广大干部群众致力于推动富美乡村建设,让文明之花在乡间绽放得更加艳丽多彩!(记者 朱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