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社会实践成“摆设”

来源:漳州文明网    2015-08-27 14:51:00   

暑假临近尾声,部分高校大学生却异常忙碌起来,他们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任务,纷纷找人托关系到各单位盖章。这一来,社会实践却成了一种“花架子”,一个“摆设”,徒有虚名罢了!

社会实践本是大学生顺利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一个过度,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别看短短几个星期的社会实践,时间虽短,但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清理办公室到下基层,从入户宣传政策法规到上街当志愿者,从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到与百姓拉家常……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培养个人亲和力、容忍力、抗压力等方面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大学生若能尽早接触社会,就可以摆脱毕业即失业的魔咒,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从社会实践中寻找自己的不足,进而完善自己,增加今后就业砝码。

可如今,部分大学生却没明白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将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异化成一种变味的“盖章运动”,对于学校的强制安排,大学生往往消极应付,有些直接将“三下乡”变成了“农家乐”,有些甚至花钱上网买社会实践报告搪塞,有些托关系找人“盖章”,使暑期社会实践简单等同于“盖章”,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锻炼自我的目的,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着实不可取。

要扼杀社会实践走形式之风,提高其含金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摆正大学生心态,增强其危机意识。现在大学生都以“天之骄子”自居,拈轻怕重、娇生惯养,正因其与社会接触太少、受挫太少,所以认为读了几个书就不可一世。升其服务意识,避免眼高手低,过于挑剔。不能简单的以工资的多寡来选择工作、评判价值,更应注重这份工作是否和自己的职业规划相匹配,是否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只要大学生转变观念,能吃苦、沉下去,都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

其次,增强实践的操作性,明确其目的性。社会实践尽量做到“个性化”而非“量贩式”,针对每个人性格特征和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社会实践内容,使大学生容易操作且有趣味性。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经验,国外大学生有的做义工,有的去餐馆洗盘子,有的在街头做行为艺术等等实践,都会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或是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或是培养吃苦耐劳品质,或是提醒民众对某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只有明确了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我们才能更投入其中。

再次,健全实践的考评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考核体系不够健全,有些实践活动不能简单的从定性或者定量上去评价,一些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一方面不能真实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会诱导学生作假。

社会实践若能真正落到实处,则是一个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绝好机会,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社会实践不能“走样”,而是要“走心”啊!      (东山文明办  评论员  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