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抢状元”的怪圈

来源:漳州文明网    2015-07-03 09:07:00   

近日,一则清华、北大招生组“互掐”抢“状元”的新闻引发人们热议:这些高考状元该不该被抢?要怎么“抢”?究竟是师道尊严还是求贤若渴?“面子”重要还是“里子”?状元们要自主选择还是坐享其成“被选择”?一路高歌被追捧的状元们,是否能承受得起生命之挫?

“抢状元”突显了社会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全国各类高等学府若能拿出自己雄厚的教学实力、校园环境等硬件、深厚的人文情怀及与国外学府交流等软实力说话,让状元们自己从“心”选择,这样的“抢”也颇具人性化和说服力,也无可厚非。可如今,各校的状元争夺战已经发展到互相“拆台”、“掐架”等程度,用抹黑别人的方式太高自己,此方式实在有损“名校”的脸面,确实“没出息”!更何况,即便收纳了全部的状元,能否真正培养出状元般的人才不得而知,历届状元的“后时代”并没人们预料的辉煌,毕竟“优质生源”和“优秀人才”并不能完全对等。说白了,对于学校而言“抢”到了高分并不等于“抢”到了人才;对于学生而言“被选择”若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出发,只是用哪个学校的奖金多作为选择的依据,往往会适得其反。

前几天,广东恩平为了奖励高考状元,豪掷“状元房”。一次考试的高分,却成为一夜暴富的一个契机。这让其他在高考中没发挥出色、却很努力的“非状元”们情何以堪?让中国标榜的素质教育情归何处?学生是不是考不到状元就不需要好好读书了?学校是不是没有培育出状元就不是好学校?种种“跑偏”的言行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什么才是高校生源好坏的评判标准?读书的真正要义难道是为了赚钱?莫非一所高校状元的多寡就可以一锤定音地告诉你:贵校有料,因皆状元郎。其实不然。在整个社会评判标准偏颇的指挥棒下,又推波助燃了“抢状元”之风,也滋长了拜金主义的思潮。

只有走出“抢状元”的怪圈,才能让中国走出应试教育的围栏。首先,规范名校的评判标准。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名校能吸收更可能多的状元,固然有面子。但名校的魅力,并非再次。而是在其特有的人文底蕴、学习环境、雄厚师资,所以,抢状元顾了“面子”更得顾“里子”,“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只有高校把内功修好,才能在竞争中占优势,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其次,明确人才的衡量准绳。所谓人才,是要能适应社会,且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人。不能再以“唯分数论英雄”的标准去衡量,一些成绩优秀但生活却无法自理的高分低能者还是存在,他们无法走进社会,适应社会,自然不能成为社会的人才。再次,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人生之路得靠自己走,而不能被高校名号牵着鼻子走。高校可以给你人生定位提出建议,但不能越俎代庖帮你做决定。路在自己脚下,选择在自己手中。

希望人才的流向能遵从个性化的发展,高校实力的比拼能走出“抢状元”的怪圈,不再是局限于状元数量多寡的“面子”工程。(东山文明办  评论员  罗敏)